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3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402篇
航空   1538篇
航天技术   201篇
综合类   263篇
航天   1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941.
在激波风洞中研究了激波与边界层之间相互作用对双燃式(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和燃烧室冷态内部流场的影响,实验发现在进气道中,激波与边界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两侧均为超声速流的滑移面。实验结果表明内涵道(亚燃室)中流动状态的变化与激波-边界层之间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42.
半节点二次样条是C1类连续的,其二阶导函数是阶梯函数,在半节点处产生跳跃。鉴于此,本文利用最小二乘法,获得了一种半节点二次插值样条边界条件确定方法,该方法可以保证二次插值样条在半节点处二阶导数的变化最小,这相当于保证了曲率的变化最小。为了适应四维数据插值的需要,给出了三元二次插值样条的定义及基样条表示,提出了一种边界条件,证明了其存在唯一性。最后把二次插值样条边界条件确定方法推广到三元二次插值样条上去,获得了三元二次插值样条边界条件的确定方法。该方法的意义是,可以直接从插值条件获得边界条件,从而克服了多元样条边界条件难以确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943.
当θc=10°之尖锥边界层出现转捩流态时,由于背风面与迎风面边界层转捩的不对称性所诱导的气动负荷,包括诱导法向力,诱导俯仰力矩,以及诱导法向力的作用点要随雷诺数而变化,转捩诱导法向力的存在,证实边界层转捩会在物面上诱导出压力增量,即存在着转捩诱导压力。  相似文献   
944.
有迎角的再入旋转钝锥由于周向烧蚀滞后将产生滚转力矩。在烧蚀滞后滚转力矩的计算方法中。本文主要介绍滞后引射率和粗糙度对壁面磨擦系数联合影响的一种快速计算方法。给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烧蚀滞后滚转力矩的模数随飞行参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945.
重点介绍液相过渡扩散焊的特点及国外近年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46.
研究复合材料叠层结构在单轴拉伸状态下的边缘应力问题。在厚度方向 ,利用翘曲修正理论 ,推导出了叠层板三个方向的位移分布规律 ;在宽度方向 ,采用升阶谱位移模式 ;应用虚功原理 ,给出了叠层板边缘应力分析的特殊有限元模型。通过典型例题的计算表明 :边缘应力计算结果与精确弹性解符合很好 ,还进行了收敛性的研究。本文方法的自由度度少 ,方法简单 ,优于差分法、常规有限元法 ,适用于解决边缘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947.
详细介绍了以信号描述为核心的新一代测试语言ATLAS2K的特点及层模型,并提出了ATLAS2K在自动测试设备ATE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48.
高超声速进气道强制转捩装置设计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提高飞行试验进气道的起动能力,减小进气道研究的模型尺度影响和天地差异,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需要在进气道上安装强制转捩装置。通过对国内外高超声速进气道强制转捩装置的设计方法、选型、风洞试验和飞行试验的回顾和分析,介绍了转捩装置设计的五个主要问题:强制转捩装置的转捩机理、安装位置、选型和几何参数优化、天地相关性。并对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49.
史磊  刘波  王雷  巫骁雄  曹志远 《航空学报》2014,35(12):3254-3263
应用附面层抽吸技术和叶型优化设计方法对某双排对转轴流压气机进行了改型设计数值研究,旨在指导下一步的实验研究。近喘点时,原始出口导流叶片(OGV)尖部叶型存在着严重的气流分离现象。优化设计后,气流在叶型前缘加速平缓,通道内回流区所占比例明显降低,OGV 70%叶展以上的总压损失系数平均降低了38.4%,压气机等熵效率提高了0.3%。在转子2(R2)尖部叶型66%弦长轮缘端壁处开设1mm宽抽吸槽,当近喘点的相对质量抽吸量为1%时,R2尖部的负荷水平改善明显,65%叶展以上等熵效率平均提高了10%。尖部流场的改善对于下游OGV产生了积极的效应,速度三角形的重构使轮缘端壁处的角区分离被限制在了很小的范围内,85%叶展以上的总压损失系数平均降低了25%。通过抽吸,压气机等熵效率又获得了0.5%的收益。  相似文献   
950.
孔式抽吸对带间隙高负荷压气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研究了端壁孔式附面层抽吸对带间隙的高负荷直列叶栅流动特性和气动性能的影响,通过三种附面层抽吸方案与原型方案的对比分析,探讨了附面层抽吸抑制间隙流动、减小损失的机理。对叶片表面和下端壁进行了墨迹流动显示,并利用五孔探针对叶栅出口气动参数进行了测量,对比分析了叶栅流道内的流场特征和损失分布。结果表明,在间隙内布置抽吸孔能有效降低间隙流动动能,削弱间隙流与主流之间的相互掺混作用,减小因间隙流动引起的端壁区域流动分离,从而达到对三维流动分离的抑制,有效降低损失,且最大降幅达16.7%;间隙流动引起的流动分离和损失在流道中占主导地位,尽管在端壁沿周向合理布置抽吸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近端壁的附面层或二次流发展,但这种局部效应仍不能显著改善叶栅的整体性能;端壁上不合理的抽吸控制策略反而可能影响主流的正常流动,导致损失增加,其中方案4损失增加了约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